总体规划:传承大运河“流动的文化”
打造宿迁“水韵名城”的特色展示窗口
本案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区,在骆马湖与京杭大运河、黄河故道之间,形成了“一湖两河”的特色格局。同时也连接了东部的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、湖滨公园、罗曼园等一系列旅游区和西部的皂河龙运城项目等新一代旅游业态,是连接宿迁老城区与湖滨新区的重要旅游大道及生态岸线。
景观资源分析
因此,本案在设计中希望保留并突出其“水上公路”的特色格局,结合周边环境,引湖纳山,串联古今特色景区,加强生态空间的有机串联以及与城乡公共生活的有机融合,通过针对性滨水生态的修复提升,营造了宿迁湖滨新区人文到生态的过渡带,共筑宿迁名片级的滨水生态风光带。
规划概念
设计坚持“城河共荣”、“景河共生”,传承大运河“流动的文化”,打造宿迁“水韵名城”的特色展示窗口。通过重塑生态基底、重现景观美学、重建文化联系、重构海绵体系等多维度的复合更新,进一步提升“一湖两河”沿线生态品质、景观环境质量及沿岸群众幸福指数。
基于生态敏感性、土地适宜性、现状村落位置、旅游资源分布、景观视线、交通可达性、服务设施半径等要素,设计团队对原有道路和配套设施进行综合分析评估,进行景观提升设计。公路全长 15.2km,以“一湖两河”为中心,规划设计了“一道三段多节点”的空间布局,由“乐动林荫”、“乐享湖光”、“乐游渔村”特色景观段构成的生态绿道,串联起沿途农田、鱼塘、森林、湿地、湖泊等 5 种自然景观风貌,连接“乐塘公园”、“乐泽公园”、 “乐水观景台”、“乐活公园”、“乐渔渔村”等多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。
一期建设:打通环湖旅游脉络
共筑碧波之上的“乐游之旅”
设计在尊重场地现状的基础上,进行低影响开发。一期建设打造“翡翠绿道”,以“线 + 点”的景观模式, 打通环湖旅游脉络,梳理观湖视线、新增骑行及停留空间,结合地形补充生态景观,提升空间品质,共筑碧波之上的“乐游之旅”。
设计策略
现状分析
绿道系统
1. 道路安全性提升
对现状道路进行调研分析后,设计团队对现状道路进行分类及重新规划,对车行系统保证双向车道连贯,沿线局部改造停车场,提供停留休憩观赏的空间;对骑行系统,退让部分车行空间,保证双侧骑行专用道连贯, 提升骑行安全性及观赏性,局部延伸至南侧现状杨树林及北侧湿地中,丰富骑行体验。
改造前的环湖路
改造后的环湖路
分离式道路改造前实景
乐动林荫段分离式道路改造策略
分离式道路改造后实景
在骑行道的设计中,团队也根据场地滨湖临河的水韵特色,提取了马远所绘《水图》中的五种波纹肌理,结合碧波色系,营造渐次加速的骑行体验,加强各路段的导示与指引。
2. 植物再野化提升
在种植上,主要运用乡土植物对整体绿化进行再野化的设计,强化场地生态面貌,丰富种植层次,突出林、草、水元素的分布特色。既适应宿迁的气候条件,又能保证四季的观赏效果,特色种植结合置石营造自然野趣的旅游大道景观。
环湖路改造后实景
3. 生物多样性提升
同时,设计中针对场地紧邻骆马湖、动植物繁多、生态基地良好的情况,通过驳岸软化、引入生态浮岛、补充人工湿地等手法进一步加强栖息地生境保护,营造生境序列。梳理植物群落,补充水生植物,形成灌类栖息区、 沼泽类栖息区、林类栖息区交错连续的景观廊道,提升生物多样性。
湿地系统
栖息地修复
远期规划:低影响开发
构建滨水生态风光带
设计在尊重场地现状的基础上,进行低影响开发,选取有利节点空间进行改造,增加滨水活动空间,丰富滨水岸线,补充生态设计,增加文化展示空间。
更新前项目现状——上
更新后效果示意——下
1. 重塑生态基底
设计梳理场地现有植被及地形,结合净水湿地、滨水廊道、河滩公园、生态护坡等功能与观赏一体的节点改造, 重塑场地生态基底,恢复湿地系统,提升场地自由呼吸、海绵调蓄的能力,以健康的生态系统运作,并结合科 普教育与日常休闲体验,形成生态旅游体验。
改造提升(乐滩公园)
2. 重现景观美学
本案也从景观美学的角度,对现状景观进行了提升优化。充分利用现状森林、湿地、鱼塘等景观资源,创造生动的公园活动空间。如在安澜桥周边景观的改造中,针对现状无亲水空间、植被多样性差、城市开放空间需进 一步提升的问题,梳理出郊野森林、多功能草坪剧场、郊野花甸等疏密有致的景观空间,补充乡土植物,以多层次的种植体系、低维护的花草甸,展现郊野景观美学。
改造提升(乐活公园)
在乐游渔村段的杨树林中,设置穿林骑行道和驿站,都力求将功能与美学充分结合,关注人性尺度设计,进一步提升市民景观体验。
乐水骑行道改造效果前后对比
乐行驿站
3. 重建文化联系
本案在设计中植根苏北水乡文化,结合渔村、驿站等休闲空间,挖掘运河文化、骆马湖文化及古村文化进行科普展示,与景墙、构筑结合,形成丰富的趣味节点,提供多样的水岸文化展示。
乐水观景台
4. 重构海绵体系
设计中根据现场高差,梳理场地地形,完善海绵体系,并进一步加强驳岸安全。
其中结合海绵系统,设计了乐塘公园艺术水泡地形,将海绵调蓄功能与艺术展示效果相结合,形成了丰富多变的湿地景观。在多处节点设计中也结合透水铺装、生态草沟、雨水种植池、雨水湿地,构建场地海绵体系。补充三十多种原生乡土湿地植物,构建6.4HA 的湿地系统,可回收18HA 的雨水用于景观浇灌,使场地可以满足30HA 的雨水冲击。
乐塘公园
我们希望,滨水岸线的生态修复不光是自然的修复,也是通过对河岸功能空间的提升,进一步构建起市民休闲放松的平台,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,创造更多的生动的活动空间,记录沿线“流动的文化”,也提高市民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及日常生活的幸福感。
项目也受到了园冶杯国际竞赛的肯定,荣获市*园林奖金奖
项目档案
建设地点 | 江苏 宿迁
建设规模 | 885000 ㎡
设计理念 | 重塑生态基底、重现景观美学、重建文化联系、重构海绵体系
设计团队 | 中衡设计集团景观设计研究一院
项目总指导 | 冯正功
项目负责人 | 吴磊 钦治
项目成员 | 王心妍 李炜垚 罗雪莹 周扬 高树桃 王登坤 魏国宏
合作单位 |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景观系 翟俊教授团队
业主单位 | 宿迁湖滨新区城投公司/ 宿迁市星华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
施工单位 | 华赣城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
摄影 | 秦伟